您好,欢迎来到榆林市开放大学!今天是:2024年03月28日 16:56:12
今日浏览:15968 总访问量:11146037
学习园地
信息搜索
当前位置 > 学习园地
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

发布时间: 2017-3-13      文章来源:

一、党的作风建设概念
  【党的作风建设】(同党风建设) 党风建设,是指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性质,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影响着社会风气,决定着党的命运,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作风鲜明地体现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风不仅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党风成为党的建设更加重要的问题。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由于经济利益、就业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特别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党风问题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正如陈云指出的那样:“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都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再一次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切实改进党的作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风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二要坚持领导带头原则;三要坚持标本兼治原则。加强党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发生。加强党风建设,纠正不正之风,反对腐败,要贯穿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之中,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考验。随着冷战结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大幅度的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些深刻变化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样,党就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坚持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这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原因。
 
  现在,党的作风总的是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大政方针,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给作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广大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忘我奋斗和无私奉献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党的作风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对党的作风状况要有清醒的全面的估计,看不到主流,悲观失望,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丧失警惕,不下大气力加紧解决,是危险的。
 
  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党长期执政,党内一些人产生了脱离群众、固步自封等倾向。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许多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侵蚀着党的队伍。有的地方和部门治党不严,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抓得不紧,管理和监督不力。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革命意志衰退,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党的作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全党同志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全党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在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的同时,把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三、党的作风建设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充分认识这一科学论断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党的发展历史看,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法宝。
 
  我们党自创立之日起,就一直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我们党之所以取得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在28年浴血奋战中形成并坚持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同志曾自豪地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之所以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功伟绩,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我们党之所以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更加重视作风建设,把党的作风问题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予以加强。邓小平同志指出,“共产党的领导够不够格,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江泽民同志强调,“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大闭幕后不久,就率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重温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要求全党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光荣传统,牢记“两个务必”。我们党8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证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政治优势和鲜明特征,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从党所肩负的执政使命看,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我们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需要我们付出艰巨努力,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予以贯彻落实。如果作风不实、不正,就会影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就会干扰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担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的干部队伍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新党员大量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既给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又给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领导干部身上滋生不正之风的现实危险性在增加,一些领导干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铺张浪费、奢靡之风盛行,等等。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损害党的执政能力,势必损害党的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才能进一步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团结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而共同奋斗。
 
  从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看,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我们党永立不败之地、永受人民拥护的关键所在。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一个政党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都难以维系政权。广大群众往往就是通过自己身边的党组织和党员的作风来了解一个党、认识一个党,进而决定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如果一个党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思想素养和道德情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够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就会让人感到这个党是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人民群众就会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反之,如果一个党的党员和领导干部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置人民和国家利益于不顾,群众就不会支持它、拥护它。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之所以相继失去政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群关系,导致严重脱离群众,最终被人民所抛弃。这些政党丧失政权的悲剧向世人昭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心向党,政党必然生机勃勃;人心背党,政党必然凋零败落。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执政时间越长,越要从严治党,越要加强作风建设,这已成为共产党执政的一条铁的规律。
 
  从反腐倡廉的形势和任务看,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我们党保持廉洁性、发展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作风正则干部廉,干部廉则事业兴。良好的作风是抵御消极腐败现象的重要保障,而保持清正廉洁则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反腐倡廉总的形势是好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反腐倡廉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地方和部门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严重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严重侵蚀了党的优良作风。必须深刻认识到,坚持自觉反腐倡廉,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之一。如果党内发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而我们又不能有效加以防范和抑制,任凭腐败分子贪污贿赂、以权谋私,那就会损害党的廉洁性、纯洁性、先进性,就会销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腐败问题的严重危害性,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坚定不移的态度、坚持不懈的努力,进一步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力度,不断以新的成效取信于人民。
 
  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各级纪检机关负有重要的政治责任。要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认真做好党章规定的“三项主要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积极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努力探索作风建设的新路子,努力培育和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作风和新风范。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四个进一步”的要求,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进一步抓好大案要案查处,进一步抓好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工作,进一步抓好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创新,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深入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大力倡导、自觉践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努力在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作出表率、走在前列。
 
  总之,党风就是形象,党风就是力量,党风就是生命,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从我做起,率先垂范,大力弘扬新风正气,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我们党的战斗力才能更加坚强,党的执政根基才能更加扎实,党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建国60年的实践证明,党风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历史反复证明,党风优良,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党的事业就会不断前进繁荣;反之,党风不正,人民群众就会与党离心离德,党的事业就会受挫,甚至倒退。“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以及苏联和东欧的剧变就是前车之鉴。因此,总结60年来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于应对新形势下党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面临的新挑战,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深远。
 
  (一)建国60年党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基本经验。
 
  “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1]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这既是对我国建国60年来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
 
  1、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早在建国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向全党敲响了警钟:要警惕执政以后同群众疏远以至严重脱离群众的危险。 建国以来党群关系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我们党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建国初期,为了加强党群之间的鱼水联系,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我们党坚持从严治党,整顿党风,开展 “三反”、“五反”运动,加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监督,严肃查处大案要案,党群关系空前的和谐融洽;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央为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和生产瞎指挥风而专门发出了《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的指示》,确定1961年为调查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发挥模范作用,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党群关系虽然经历了曲折,但群众还是继续支持拥护党,与党共渡难关;“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党风受到严重破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大大下降,党群关系严重扭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恢复和发扬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把党群关系问题提升到事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不断从制度上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建国以来党群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将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给予了党群关系明确而深刻的表述:血肉联系。《决议》明确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胡锦涛总书记也反复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
 
  “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建国60年来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要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不断巩固和加强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反之,如果颠倒了党与人民的关系,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失去执政之基,最终被人民和历史所抛弃。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2、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价值所归。
 
  “国民是珠宝,国家是珠宝盒,意味着国家若不以国民价值为第一价值,则国家毫无价值,国家崛起若不以国民崛起为前提和保证,就会闹买椟还珠的笑话。” [2]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视群众利益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使然。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60年来,我们党正是靠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真抓实干,勤政为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有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才有了拨乱反正后的欣欣向荣;才有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繁荣,历经磨难而不衰。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作风建设,只有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为目标和归旨,方向才会正确,效果才会显著。离开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这个根本问题,党的作风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
 
  3、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
 
  党的作风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不同的重点任务,但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条不变的原则。党的优良作风实际上就是一个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虽各有不同,但都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贯穿其中的主线,其共同点都是使党的一切活动都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新时期全党大力发扬的“五种革命精神”以及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无不是为了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学风建设、工作作风建设、领导作风建设、生活作风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也是围绕着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展开的。建国来党的作风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浮夸风”、腐败现象等归根到底都在于背离了群众路线,脱离群众。因此,抓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内容,就抓住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就为纠正其他种种不良作风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4、制度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保证。
 
  加强制度建设是防止脱离群众的治本之策,这是对党长期执政积累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对错误必须采取分析的态度》一文中,就明确提出,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从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工作中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在实践中建立了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对于密切联系群众是行之有效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正朝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二)当前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面临的新考验
 
  我们党执政60年来,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给党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1、国际环境对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考验。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各种矛盾和利益相互交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将长期存在。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审视世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又好又快地发展自己,既防止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全国的指导地位,又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
 
  2、国内环境对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考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上一些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是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阶段。能否妥善协调和整合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能否寻找到新的方式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对党也是一种考验?
 
  3、党的自身建设状况对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考验。
 
  伴随着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已从440多万扩大到7600多万,党员队伍结构也不断优化和改善,但也使教育和管理党员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同时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蚀,一些党员党性原则不强,理想信念淡化,党内逐渐滋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脱离群众的现象。特别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严重侵蚀党的肌体健康,降低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因此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建立健全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使党始终成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党的自身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建国60年的经验启示我们,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与党的中心任务紧密相连,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按照十七大的要求,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清醒地正视和应对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面临的新考验、新问题,是党的作风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弘理循诱,宣传群众,形成共同理想。
 
  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党不仅要善于服务群众,而且要善于教育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增强理论的科学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建构价值认同,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科学性。必须坚持理论的与时俱进,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反对主观主义、形而上学,要善于从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解放思想,始终保持党的宣传理论的与时俱进,用以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找准理论宣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增强说服力。党的思想宣传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取决于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任何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要把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群众同切实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与群众脱节的问题,努力实现从单一的政治思想宣传向满足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转变。通过深入扎实的工作,推动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真正起到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作用,促进社会稳步发展。
 
  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渗透力。要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探索宣传思想教育的新载体,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吸引群众。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手段,多用疏导的方法、群众参与的方法、民主讨论的方法做群众工作,做到入情入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强和改进党对互联网新闻宣传的领导和控制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2、沟通互动,深入群众,建立健全良好的党群互动联系机制。
 
  我们所要构建的党群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使上情下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另一方面,使下情上达,保证群众有呼声,党员干部有回应。因此畅通党群沟通互动,建立良好的党群互动联系机制,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课题。建立健全党群“零距离”沟通机制。着力探索建立党员联系点机制、定期调研机制、信访群众来访接待日机制、党员干部联系基层群众机制、登门入户征求意见机制、蹲点工作机制、基层锻炼机制、党员干部与困难家庭长期帮扶机制,设立民意调查研究中心和信息反馈机制。必须克服身居“庙堂”,高高在上,看报告、翻数据、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甚至甘愿当“聋子”和“瞎子”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作风,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确保第一信号源源不断,使决策更能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更得民心。
 
  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和参与机制。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邓小平同志的至理名言: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要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决策机制、人民意志表达机制、决策信息反馈机制、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机制等,让广大群众有条件通过正常的渠道、健全的制度,有序参与到重大决策中来,使社会各方面的意愿能够真实、迅速地反映到决策机构,为各项政策的出台奠定民意基础;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发挥互联网、民间组织、信访、“行风在线”等的作用,构建立体、高效的渠道,为群众倾诉心声、表达意愿、反映情况提供平台,尊重群众而不漠视群众,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制度、督促检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及时认真处理群众的信访举报,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做到事事有检查,件件有落实。
 
  建立健全考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考核和激励机制,制定党群关系指标体系,把党员干部落实联系群众制度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和提拔奖励的重要内容,建立群众评议和监督机制,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把党员联系群众的标准和效果的评判权交给群众,达到以权利制约权力,使执政者由道义型的联系群众转变为体制内的联系群众,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3、为民务实,服务群众,维护实现好群众利益。
 
  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在实践中如何体现的问题。因此,服务群众,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保持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根本。
 
  贴民心、顺民意,树立亲民形象。要求党员干部不但要在政策上体现人民的要求和意愿,而且在工作作风上也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执政风格,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要从提高党员干部为民服务能力入手,落实为民服务行为,提高为民服务效率,做到群众有需求,干部有服务。要把干部的好思想、好作风,化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密切干群关系。
 
  解民忧,暖民心,关注民生。“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广大领导干部要“忧民”,要关心群众疾苦。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好事办在关键处,把温暖送到心坎上,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住房、上学、看病、生活、致富等问题。“亲民者,民必近之”。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亲民、便民、利民、护民”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赢得民心,树立威信。
 
  促民富, 惜民力,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不仅要深怀爱民之心,而且还要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夯实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物质基础;要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民谋利而不与民争利,坚决杜绝打着为民谋利的幌子,实为官员个人谋“政绩”而兴建的扰民、伤民、害民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不正之风,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兼顾社会公平,使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4、清正廉洁,取信群众,树立良好的执政和社会形象。 深入持久的开展反腐败斗争,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加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一项最有说服力的民心工程。
 
  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全党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自觉做到用权为公而不为私,施权于民而不利己,摆正自己的公仆位置。
 
  逐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运行。要把好用人关,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用、选拔、考核机制,保证用“好”的制度选出“好”的干部;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内监督、人民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工作圈”的监督,强化和完善巡视制度;完善干部及家属财产申报制度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集中精力查处大案要案,严惩腐败分子。
 
  探索扩大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群众举报制度,让群众监督反腐败工作的进程及其结果,增强反腐败工作的透明度;改进反腐成果宣传方式,增强群众反腐信心,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
 
  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必须把总体要求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任务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全党要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全面贯彻这“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进一步开拓创新、知难而进,关心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奋斗、拒腐防变,使党的作风有新的明显进步,使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有新的明显改善,使广大群众看到实效,增强信心。
 
  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党性党风建设,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落实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工作和措施上。这一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把党性党风建设作为解决党内存在突出问题的根本途径鲜明地提了出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6条基本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根本原因。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形成并积累了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研究总结我们党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加强党性党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我们党加强党性党风建设的发展历程。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以武装革命来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党性党风建设始终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来进行的。在28年的革命进程中,我们党在党性党风建设方面经历了探索、进步、成熟等几个阶段。
 
  (1)党成立初期与土地革命时期的党性党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十分注意党的作风问题与党员个人修养问题。蔡和森、毛泽东等同志十分强调务实的作风、调查研究的作风,主张千万不要沾染旧社会的习气,提倡不标榜、不张扬、言必及义。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做了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堪称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篇章,为党性党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与良好示范。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的三项纪律、六项注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雏形。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把思想建党放在党的建设首要地位,提出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明确提出党内批评的主要任务。古田会议决议从理论上较系统地阐述了党性修养的内容和方法,是加强党性党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1932年,为铲除贪污、浪费和不正之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发第三号通令,在党政军系统和其他战线,拉开了反腐倡廉的帷幕。这一时期党性党风建设,在学习苏联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开始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探索中国特色的党性党风建设路子。
 
  (2)抗战时期的党性党风建设。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组织发展迅速。随着大批新党员、新干部的增加,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被带进党内,使得在党内进行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成为一项十分必要、十分紧迫的任务。1938年秋,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要求和任务,在全党主要是高级干部中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中央领导率先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历史。1939年,刘少奇发表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集中全面阐述了党员自我修养的意义、途径、内容,创造性地建立了党员党性修养理论,填补了马列主义党建学说的空白。1941年至1942年,毛泽东先后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第一次提出“党风”的概念,并深刻论述了党风建设的重要性。他强调,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是党性党风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标志着我们党的党性党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成熟。
 
  (3)解放战争时期的党性党风建设。
 
  1947年开始的整党运动是全党范围的一次党性修养活动,经过一年的党性教育和锻炼,基本上克服了党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的成分不纯、思想不纯和作风不纯现象。这次党性修养活动,采用了“党员与党外群众结合开会”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批评审查党的干部,又可以把群众所信任和拥护的干部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对于今天揭露和克服党内存在的贪污腐化、官僚主义等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949年1月,在我们党取得全国政权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解放战争时期的党性党风建设,不仅对我们党党性党风建设的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更深入的揭示,还对党执政后的党性党风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党取得执政地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性党风建设的历程,是与60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走过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党执政60年来党性党风建设经历了在艰难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逐步走向成熟的几个阶段。
 
  (1)执政初期的党性党风建设。
 
  新中国诞生不久,我们党就建立了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1950年在全党开展大规模整风运动,重点是整顿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解决党群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整风,干部中的骄傲自满、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有了较大转变,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1951年至1954年,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整顿。这次整党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与各项工作相结合,实现了党风与社会风气的互动。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总结了党执政7年党性党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强调要从国家制度和党的领导制度上作出有关规定,以便对党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强调必须正确地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以便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广大党员、党的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集体领导问题,并经常进行整党整风。总之,建国初期的党性党风建设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是执政后党性党风建设的良好开端,使党保持了思想政治上的优势,取得了警惕和抵御“糖衣炮弹”袭击的显著效果。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党性党风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如何适应新的任务,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这一重大课题摆在了全党面前。1957年开始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检查各级领导机关和干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情况、对勤俭建国方针的执行情况,检查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现象等。这次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方法,但后期出现了攻击党和社会主义的言论,最终导致反右的扩大化。从1960年6月到1961年底,毛泽东多次讲话,要求全党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加强调查研究,搞一个实事求是年,在全国兴起了调查研究之风。 1962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在党性党风建设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会议充满了民主气氛。1963年5月到1966年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整党的出发点,是整顿党组织以保证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顺利进行,在整党要求中,提出了党的三大作风教育和党员标准教育。总之,从八大以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是党性党风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的十年,既有曲折和失误,也不乏有价值的理论亮点和实践经验。
 
  (3)“文化大革命”中的党性党风建设。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性党风建设主要是靠搞政治运动,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脱离了广大群众。广大党员被停止了组织生活,党长期依靠的许多积极分子和基本群众受到排斥。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广大党员、群众和大多数领导干部不忘党的优良传统,同“左”倾错误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经受住了考验。科学地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有利于我们深刻反思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弊端,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性党风建设的道路,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改革开放以来的党性党风建设。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性党风建设,深刻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路线,保证了党性党风建设沿着正确轨道发展。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迈出了建立健全党规党法的新步伐。中央先后颁布多项制度法规,要求领导干部在树立良好党风上作出表率。实践方面,为肃清十年内乱给党带来的严重影响,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决定开展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为任务的为期3年的整党。这次整党成功避免了以往政治运动中“左”的做法,始终注意正确处理整党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关系,做到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在思想、作风、纪律、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从1989年到2002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本着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原则,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团结统一。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都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党性党风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从1998年到2001年,集中3年时间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着重解决了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党性修养,端正作风,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致力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理论上,把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加强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形成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新格局。在实践上,把关注与改善民生作为新时期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的重要内容。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以及2008年以来,先后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活动中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并强调实事求是,突出了实践特色。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继承优良传统,大力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经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不懈努力,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党性党风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建立了切实管用的规章制度,改变了党风建设无章可循的状况;探索了党性修养与党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取得了关于党性党风建设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这一切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党性党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加强党性党风建设的基本经验。
 
  总结我们党加强党性党风建设的历史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高度重视党性党风建设这一执政党建设的重大历史课题。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和优良传统,成为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和有效法宝。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处在执政地位,获得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但一些党员干部沾染不良风气、脱离群众的危险也大大增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党同志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第二,党性党风建设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贯彻落实党的政治路线服务。
 
  党的建设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作为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党性党风建设也不例外。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都需要通过加强党性党风建设来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政治条件和经济秩序,也要靠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良好的党性党风来保证。我们党自成立以来,正是依靠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水乳交融的党群、干群关系,才顺利完成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成就,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进步。当前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大力改进文风会风,力戒空话套话,控制发文数量和范围,控制会议数量、经费和规模,尤其要坚决制止搞各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坚持厉行节约,尽可能地降低执政成本,对铺张浪费、奢靡享乐、挥霍公款的,必须严肃处理,真正把有限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体现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第三,必须紧紧抓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来加强党性党风建设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性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观点,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基础工作。要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四、必须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
 
  重视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之路。毛泽东同志强调,保持党和党员的先进性,根本途径是加强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把党员教育和锻炼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党员修养的必要性、内容和方法作了科学、全面的阐述,有力地推动了全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正因为我们党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注重党员的党性修养,才成功克服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性修养是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进一步揭示了党性修养与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在联系,强调党员党性修养是形成良好作风的重要前提和先决条件。我们要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党内生活锻炼,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要在党内生活中倡导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把党性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主要内容,把作风状况作为党性分析的重点内容,把作风建设情况的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重要依据,使广大干部永葆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第五、要把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与适当的集中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党员经常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除经常性地进行党性党风教育外,根据一定时期历史任务的需要,不失时机地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相对集中的党性党风教育,集中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这种相对集中的党性党风教育,被称为整党或整风。纵观党的历史,每当我们党面临新的历史任务时,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时,党员队伍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都会通过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在全党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凝聚意志,改进作风、严肃纪律,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进一步增强全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更好地团结和带领群众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行了“三讲”教育、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当前正在进行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等,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党员日常的学习教育,对党员学习党章、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提出具体要求,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专项治理或集中教育活动,真正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
 
  第六、必须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党性党风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
 
  党的建设的经验表明,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注意把党性党风建设寓于制度建设中,使党性党风建设日益经常化、制度化。在党性党风建设方面,我们党紧密结合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从政行为制度方面,有《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试行)》、《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等制度和文件。在监督制约制度方面,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等。党风廉政建设还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建立健全通过民意调查等征求群众批评意见制度、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等等,标志着我们党在党性党风建设方面的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后,要更加重视提高制度的权威性、有效性,着力强化制度的程序性、可操作性,在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方面下大功夫。
 
  第七,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在党性党风建设中作出表率。
 
  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状况,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较高执政能力、是否能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评判一个政党是否值得信赖、能否执好政的重要依据。我们党高度重视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建设,提出以党政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为重点,不断完善权力部门和关键岗位的管理和监督。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先后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打击不正之风和严重犯罪活动的斗争,有力地促进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改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效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完善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领导班子要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和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还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勇于纠正和揭露身边同志的缺点错误,及时提出改进工作的要求和建议,保护坚持党性原则的党员。要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八、把党性党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整体推进。
 
  党性党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加强党性党风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基础性工作,反腐倡廉建设是党性党风建设的必然延伸和必要保障。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基本要求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反腐倡廉实践经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形势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党性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既包括从严治标措施,又涵盖了着力治本的内容,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反腐倡廉方针的基本要求,向人民群众表明了我们党向不良作风开战和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发生的工作。要在全党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把廉政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切实加强社会监督,正确引导舆论监督,形成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合力。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作风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总之,我们要在党性党风建设上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党性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